圖為合作社社員排隊領取本生產年度的“二次分紅”。 李想 攝
  中新網石家莊11月30日電 (李想 李萌)“我們今天到合作社是來領分紅的。加入合作社比自己種地省事,掙錢也多。”29日,在河北省無極縣澤康農業合作社的辦公樓內,入股該合作社的當地村民袁聯營說。與袁聯營一樣,一早趕來合作社分紅的還有30餘人。
  袁聯營是無極縣袁流村村民,今年年初,他將自家7畝多地租給了合作社,並以資金入股的方式成為該合作社的一名“小股東”。袁聯營說,“今年年初我從合作社領土地租金與預分紅總共七八千塊錢吧。閑暇時間我還能到合作社中打工,打工掙錢按天算,一天50元左右,一年下來又能收入幾千元。”
  澤康農業合作社總經理劉虎雷告訴記者,“這次分紅是‘二次分紅’,合作社每個生產年度都有兩次分紅,第一季度的‘預分紅’與末季度的‘二次分紅’。‘預分紅’是根據常年銷售情況提前按照一定比例把錢分給社員,‘二次分紅’則是在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後根據銷售效益再次分紅。”
  “目前,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形式入股合作社的社員有3100多人,輻射五個鄉鎮。這次分紅從11月18日就已開始,每天都陸續有社員來領錢。”劉虎雷說。
  據介紹,河北澤康農業合作社自2010年6月成立至今完成土地流轉3.2萬畝,已建成五個不同特色的園區,分別種植紅薯、牛蒡、蔬菜等。合作社設理事會、監事會,下設辦公室、財務部、生產部、營銷部、培訓部等職能部門,並於2012年、2013年先後成立工會、黨支部。
  多名社員直言道,最初合作社成立時都很擔心,把自己的土地交給合作社經營,等於把自己的飯碗給了人家,萬一有什麼差錯,經營不好,連吃的都保證不了。
  “規模種植在於掌控市場話語權。”澤康合作社理事長劉建堂堅信這一點。對此,社員們表示,“我們也知道種紅薯發財,但要是自己種紅薯沒有銷售渠道就賣不出去,所以不敢種。合作社種植的面積大,收穫的時候客戶都來搶,好賣。”
  在合作社的牛蒡種植區,田間幾台機器正在進行收穫作業,數十名臨時雇來的村民將一根根牛蒡揀選、打捆。正在組織作業的無極縣大戶村村支書翟彥國說,“這東西(牛蒡)拔不出來,必須有機器,一家一戶搞不成。”
  劉虎雷為記者算了筆賬,“我們一畝地產牛蒡約6000斤,產值在7000元左右。一畝能賺三四千塊錢。之前農民種小麥玉米一畝下來收入在1000元左右,這其中還包括他們的人力成本。”
  劉虎雷說,“不僅牛蒡,合作社種植的紅薯、甜瓜等作物,採取了先簽訂單,再以保護價收購的方式銷售,從而確保合作社的收益。明年我們還會增加深加工環節,延長利益鏈。”
  據瞭解,目前,在河北,農民以土地、資金等入股合作社已不鮮見。自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河北省農村土地承包條例》更加明確鼓勵省內承包土地可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但合作社的發展亦面臨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
  劉建堂說,“農業合作社集約化生產需要相關的人才隊伍與之匹配,目前我們的生產、管理主要還是靠附近的村民,很難形成有執行力的團隊。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加入並將其留在合作社是我們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大問題。”
  對於農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人才困境,河北經貿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教授郝振文認為,構建信息平臺是農業合作社發展的當務之急,必須儘快地將市場波動等信息納入生產決策。而高級農業信息人才從當地農民裡面挖掘不出來的,這就必須靠“獵頭”等方式引進。另外,農業銷售人才則需通過培訓與市場考驗,形成優勝劣汰,逐步建立隊伍。
  為破解人才困境,劉建堂也在積極尋求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省農科院的溝通、合作。中國農業大學一位陳姓教授認為,澤康這樣規模的農業合作社應建立農資配送體系,一來可以給合作社降低生產成本,二來可以輻射周邊農民,增加利益空間。同時,合作社要有自己的品牌,並與農業技術人才捆綁起來,建立利益共同體。(完)  (原標題:河北一合作社流轉土地逾3萬畝 人才缺乏成發展瓶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97yshw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