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價格改革難破市場僵局
  □ 本報評論員 付小為
  9家陝西LNG(液化天然氣)工廠抵制中石油長慶油田LNG原料增量氣門站價一事已經過去20多天,但問題始終沒有解決的跡象。(《每日經濟新聞》11月4日)
  10月31日,中石油長慶油田對抵制最為強烈的綠源子洲下發“最後通牒”,暫停對其100萬立方米/日的LNG原料氣的供應。目前,綠源子洲LNG工廠裝置也全面斷電停機。中石油長慶油田還對陝西另外3家投產的LNG企業發出通知,開始限供LNG原料氣。在企業的求助下,陝西省政府已出面與中石油總部協調此事,旨在為企業爭取政策。不過顯然,雙方尚未尋求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外界估計,一旦協調無果,事情將交由國家發改委最終決定。
  會出現這樣的僵局,要回溯到國家發改委今年6月28日發佈的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改的通知。通知提到,提高各地工業用氣的存量氣和增量氣價,但同時規定,液化天然氣氣源價格放開管制,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現在,中石油方面以LNG氣源價格完全放開為由,在發改委的價格上限範圍內,提高了門站價;企業方面則以雙方未曾協商,中石油單方定價為由,抵制新定的氣價。錶面上看,兩方分別抓住了通知中有利於自己的一個點,並稱對方存在對通知的誤讀,似乎都有道理。然而,現實情況要複雜得多。
  毫無疑問,中石油的確有未經協商直接漲價的問題。雖然自去年11月起,中石油即以口頭通知的方式多次上調價格,但既然發改委作出協商定價的要求,單方面定價就不再理所當然。不過,一如中石油的辯解,各地門站價並不是由各地物價局制定,協調的結果就是門站價無法貫徹實施下去。於是,中石油認為,由於LNG氣源價格完全放開,只要門站價不超過國家發改委最高限價是不用協調的,且提出其在先期價格確立上已綜合近氣源地因素,給予了陝西價格讓步。換句話說,儘管發改委把“雙方協商”作為價格放開的約束條件,但在現有機制下,真正意義的協商不具有可操作性。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企業沒有以同樣的理由作出抵制。
  導致9家企業抱團抵制的,與其說是中石油“跳過”協商步驟,不如說是新定價格實在超出了他們的承受範圍。從處理方式上,他們很清楚面對中石油獨大、自己全無議價能力的局面,於是藉由招投資關係,轉而向當地政府求援。以至於最後的協商主體,成了一級政府和中石油總部。原本價格改革的初衷是要促進天然氣的市場化,反而得到一個與之背離的結果。
  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包括抵制企業在內的不少人依然把這個問題僅僅放在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格局下來看。他們承認在“燃改氣”情形下,中石油所面臨的保供壓力,以及天然氣進口價格倒掛產生的虧損,並理解漲價的必要性。進一步的建設性意見,無非是從增加供給入手,要求加快天然氣價格改革,理順天然氣價格。問題在於,始於進口天然氣價格虧損,進口天然氣意願不高的供給不足,難道不是中石油等少數企業壟斷所致?事實上,市場壟斷的問題體現在從開采到銷售的每一個層面,有限的市場、有限的選擇,直接形成了定價權的壟斷,以及所有主體都看似無可奈何又無法掙脫的局面。  (原標題:單一價格改革難破市場僵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97yshw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